突然想起来应该做这么一个合集,记录一下那么多的普通老板在某些普通的时刻说出的不普通的话,其实通过这些话,我隐约的可以看到他们当初为什么会成功。
今晚上在佛山为客户做服务,这个客户是一个经营了20多年的企业,营业额1.5个亿,其实企业并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只是老板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接班人跑到了我们公司,并最终确定了合作。
今晚上一起吃饭,他给他的接班人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让我敬佩不已:
我们不着急,这次改革并不是要实现一个多么大的目标,就是跟着利贸把工作做细,把基础做好,把事情做扎实;放手去做,我们的问题不是到了大出血的阶段,资金实力,人心都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这番话让我想起今年利贸统计的一组数据,今年签约的客户有72%是企业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老板有危机意识的。
有一个企业是这样的:
企业业绩蒸蒸日上,但是老板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真的太忙,似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自己出面才能做好做透,似乎公司的所有人都在等着他为所有事拍板……
于是他开始寻找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内部重建,最终选择了利贸,跟我们签约的时候他说了这一番话:
一个公司如果只靠我自己肯定是有问题的,虽然这个问题不致命,但是员工会被养懒,积极性会被磨灭,主动性会慢慢减退,到时候想改变就难了,我宁愿这两年少赚点,也要把团队拉起来,我要站到一定的高度去看公司的发展。
其实这样的公司我们接触了不少,老板也意识到了问题,总是说,等我空闲了,我要……,可是他永远都在救火,赶行程,永远都不空闲……
大树之下寸草不生,老板做了所有的事情,下面的人如何成长呢?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埋怨自己的员工成长慢,就有点无理取闹了。
“成长是有代价的,我们要定出标准,领着他们做一次,然后放手让他们去练习,去做,去犯错,从犯错中找出善于改正,勇于改正的人,就是我们要的人。所以,标准很重要,手把手带很重要。”
说这个话的人是一个九零后老板,公司大约20人,阿里的讲师,就是因为做内部标准尝到了甜处而选择了我们。
“其实你们的标准化我们一直在做,只不过没有那么细致,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入道晚,要把时间追回来,谁知道两年之后外贸会变成什么样子啊,要抓紧时间。”
这是跟我们签约的时候的一席话,这是我们的标杆客户,他的发展我们会不断的对外公布。
“以前顺着风顺着水跑得太快了,没来记得做一些基础工作,现在要慢下来,耐心下来,为以前补课,沉淀下来,才能飞得更高。”
这是我们一次内部沙龙时候一位老板送给自己以及自己团队的话。
“中国经过了几次风口,第一次改革开放下海,第二次中国入世,第三次B2C,每一次都没赶上,这一次我认为是第四次,内部结构调整,战略升级,OEM转品牌,内功才是最关键的。”
这位老板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几亿产值的企业,还在寻求突破。
“听课太多了,有的老师这样说,有的老师那样说,完全已经凌乱,不知道谁的是对的,谁的是错的,中小企业转型,真的没有什么定式,可是不变就是死,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啊,苦”
哈哈,这是听课太多的,如果听课真的可以解决企业问题,老板都失业了。某些商会的老板跟着商会混,课听了很多,企业走访了很多,寻梦寻了很多,除了让自己学会了说之外,其他的实际意义不大,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