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前任总干事,Pascal Lamy,2014年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演讲的时候曾经对中国的管理有如下论断:
中国目前的管理跟西方有很大的差距,据定量分析,中国的平均组织管理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930年,英国的1900年,美国的1890年。这个结论是我在观察了60多个国家上百万家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得出的结论。
看到这个结论,估计很多人就会这样说了,能比吗?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啊,中国人有自己的特点啊。每次听到这种话,我都会感慨一番:这些都是某些party用来愚民的东西,居然还成了大家的屡试不爽的借口了。
日本人没特点吗?为什么可以学习美国人的标准化和量化的管理模式,并且发展到了极致?
香港人没有特点吗?为什么可以学习英国人的科学管理体系并且发展处自己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德国人没有特点吗?为什么可以学习美国人发明的科学管理思想,并且量化,标准化,拧一个螺丝需要8.5圈,一丝丝都不能少,催生了世界闻名的德国制造?
韩国人没有特点吗?为什么他们能够糅合了日本和美国的管理文化,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级品牌?
……
而且,特点,特色一定就是好的吗?
估计又要人要讲了,JAC,按照你的意思就是老外的都是好的了,非也非也,肯定有其精华,拿其精华,改造我们之劣根,才是发展之道。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中国的五百强企业都具备一个共性:他们的快速发展始于贯彻科学管理,尤其是,基于标准化的量化做的特别彻底!
标准化加量化,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写,从2012年开始实施的这两项举措,或者叫做一组举措,让我的团队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了2014年,这组举措基本完善,于是我开始大力提倡推广。
可是理解的是少数,但是这个少数却是实战派,我曾经深入到这部分企业当中的几十家去考察,都是也已经在标准化和量化方面取得了极大进展的公司,而不理解的或者反对的却大部分都是从来没有实践过的公司,这可能也是中国特色?我认为,我觉得,你从来都没有实践过,尝试过,凭什么你认为,你觉得?
很多人这样讲,标准化?是不是就是把大家变成一个模式,但是每个人都有个性?这样多不好啊,很没人性的感觉。
基于标准化的量化是科学管理之父,佛里德里克.泰勒提出,给世界的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中国人有个性,美国人没有嘛?所有人都知道,美国人是最崇尚自由的物种,泰勒的管理理念曾经引发了工人大罢工,矛盾无法调节时,甚至动用了众议院的听证会,当然也是这次听证会让他的管理理念得以更大规模传播,里面有组数据很引人瞩目:他的举措让工人工资提高了61%,工作效率却提升了362%。
当然,这个工作效率曾经被曲解为工作量,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因为标准化的工具,标准化的作业,标准化的传承与指导,工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完成率提高了太多,这正是企业想要的。当然,后来计件或者计量工资的实施,让标准化更加受到企业和公认的欢迎。
创立于1930年代的丰田汽车,在1970年代进入快车道,而引发变革的就是丰田汽车的销售部门引入了基于标准化的量化考核方案,代替了原来依靠经验和直觉来提升销售的旧习,直接带来了销售量质的的飞跃,当然,产品质量绝对是第一位的。但是对于质量的好评是伴随着销量的提升而传播的,所以,丰田公司50周年年志特意提到了这次销售体系的变革。
业务,本来就是定量工资加计量工资(提成),所以,业务人员对于业绩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而,用标准化管理,代替经验和直觉管理,是提升业绩的绝好方法,例如,我们公司有标准化文件,如何向客户介绍公司,核心内容有哪些,话术有哪些,哪些用来打破僵局,哪些用来活跃气氛,哪些用来推进订单进程,产品的FAQ,客户常问问题大汇总,产品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大汇总等等,这些文件让我们的业务慢慢的形成了条件反射,面对司空见惯的问题甚至刁难,都能轻松应对,从容解决,而不是抓耳挠腮,闷头苦想,闭门造车,浪费时间。
诸位有经验的管理层或者老板,你们有没有发现,你们现在的业务员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你之前在业务中遇到过的问题,很多甚至是你解决的很顺畅的问题,为什么非要让他们再屡次跌倒在你曾经数次跌倒现在却已经完美征服的坑里呢?
这可能也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凡事留两手?
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
你培训你的员工,怕他们跳槽离开;
万一你不培训不培养,他们什么都不会或者进步极慢,却留下了你怎么办?
永远记住两句话:
我们招聘员工是创造效益的,不是拿来考验和磨练的,这不是企业应该做的事;
我们招聘员工是创造效益的,不是让他们来发挥个性的,除非他们能够证明他们的个性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益,否则就要用机制搞定他们的个性,或者让其退出;
中国式管理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人性化。我想问,什么是人性化?允许其发挥其个性就是人性?
错,人性化是指充分帮助员工,有其有所成就!这也是企业对于员工最大的尊重。
我们不是互联网企业,不是软件开发公司,我们做的业务工作已经存在几百年,其规律,技巧,方法无非就是那么多,用标准化来让员工得到快速提升,用标准化来代表直觉和经验,会让一个团队更加有活力,延续更持久。
当员工的成长达到一定高度,他们自然会让标准化更加完善,因为变化还是有的,一成不变是不存在的。
但是完善之后的标准化还是标准化,不是吗?
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多少人思考过,为什么很多人是足球巨星,篮球巨星,自己是百万里挑一的行家,却当不了教练呢?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都会游泳,而且游得还不错,还要把孩子教给游泳教练来教,而不是自己亲自动手呢?
不知道有没有人观察过教游泳的方法,把动作拆解,分为收翻蹬夹,然后要求反复练习不管你是老是小是男是女是胖是瘦,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标准化,标准化后的技巧,流程是容复制,容易传承的。
教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也都是如此,把整个动作拆解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反复练习,几百遍,几千遍,然后慢慢的进入连贯,衔接,慢慢的接球,回球,要求无论来球什么线路,什么力道,人的位置可以变,但是动作要定型,不允许任何变型。这也是标准化。
至于发展的好坏,则是要看天赋,或者领悟的速度,或者是否有坚持不懈的毅力。